新工科领军班
化工学院新工科领军班
指导思想
1.以“引领变化、塑造未来”为理念,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,面向未来设计人才培养体系;
2.强化“贯通和融合”,注重学科的共融共通和本研培养体系的贯通设计;
3.贯彻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思想,关注学生的成长、成才过程,注重差异化、个性化培养。
学生培养目标
致力于培养具备现代化工、材料和生物技术所需的科学与工程科学知识;具备家国情怀、国际视野和有效沟通能力;具备遵照工程伦理,综合考虑环境、社会、安全和经济因素做出决策的能力;具有综合应用数学、自然科学、工程知识创新性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;具备自我完善和终生学习能力,能应对未来化工、材料、生物相关行业挑战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。
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实施方案
1.实施大类培养,强化学科融合,突破学院二级学科和本科专业,实现全学科融合。构建“通识博雅、基础宽厚、专业交叉”的课程体系。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、更大的发展空间、更优的课程体系。设置为三个模块(绿色化工和能源模块、新材料模块和生物制药模块),前两年,所有学生一起学习和实践,大三后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模块和个人导师进行学习。
2.实施本研贯通培养,合理安排本研不同阶段的课程层次和知识内容,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贯通运行和管理。打破本研课程界限和学生身份障碍,实现课程数据的一致性、规范性和共享性,实现本研纵向跨层次选课。大二结束时选择方向模块,确定培养导师;实行弹性学制,5.0-6.5 年获得硕士学位。
3.培养全过程“以学生为中心”,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,设置不同的实践环节,包括工程设计、科学研究、企业工程创新、出国交流学习等。毕业后自愿选择出国、保研、本科高质量就业等;
4.加大“个性化”培养,强化实践训练,实行“三学期制”,每年 6 月中旬结束第一学期的学习;从 6 月中旬到 9 月中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“中间短学期”;第三个学期从 9 月下旬开始。短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参加各种研究性学习、科研竞赛、科研专题研究和报告,赴境外名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,奔赴社会进行社会调查、生产学习等。
5.打造国际化培养平台,增强学生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,利用学院国际化资源,引进国际知名学者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,约 1/3 的专业课程由国外或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。
学生选拔实施方案
根据 2020 年学校转专业及专业确认文件规定,扩容比例将在全院控制在20%以内;